模擬火車站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 瞿宏倫 攝 新網貴州|盤州11月8日電 題:探訪貴州|三線文化主題園:舊址煥新顏延續三線精神 作者 周燕玲 在一棟低矮的紅磚瓦房前,佇立著數不清有多少年輪的老樹,55歲的周君用手撫摸爬滿藤蔓植物的圍墻,眼睛有些濕潤的說:“沒想到它又‘活’起來了”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 周君口的它是三線建設舊址671廠,也是她從小生活過的地方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時隔20余年再次回來,周君又找到了家的感覺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 20世紀60年代,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時代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在群山環抱的西部山區,一批大型骨干工企業鏟下了第一鍬土,響起陣陣伐木聲和號子聲,一排排廠房拔地而起,位于貴州|烏蒙山區的671廠就在其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 曾經破敗的紅磚房改造成三線青年旅社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 瞿宏倫 攝 為支援三線建設,撫順11廠“一分為二”,由遼寧省遷入貴州|省六盤水市盤州市并更名671廠,主要為西南地區礦山開采和公路、鐵路建設提供所需民爆火工產品,1994年遷至貴陽市清鎮后,一度被荒廢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 作為“三線建設”時期主要能源基地之一的盤州,為繼承和弘揚“三線精神”、豐富旅游業態,將671廠舊址按照“修舊如舊”的手法,采取老建筑修復和局部新建的方式,建設成三線文化主題園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 展覽館內擺放著以前的老物件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 瞿宏倫 攝 走進園區,廣播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紅色經典曲目環繞耳畔,斑駁的紅磚墻、舊火車站、671生產線上的老舊設備映入眼簾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在園區廣場正央的是由齒輪鑄造的三線精神堡壘,它如鋼鐵傳輸帶般緊緊連接著一代又一代的建設者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 沿著671生產線往上走,道路兩旁綠樹成蔭,一排排低矮的紅磚瓦房鑲嵌在道路兩側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隨意走進一間房屋,記者看到屋內保留了油毛氈房、“干打壘”的原始風貌,只進行必要的加固和簡單修繕,延續著舊房子的時代氣息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 “回到家就是‘干打壘’房子,土墻、油氈頂、木板上鋪稻草當床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”憶及當年的生活場景,周君的嘴里沒有一個苦字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 在周君看來,雖然生活區的房子隨著歲月的剝蝕逐漸老去,但卻阻擋不了一代代“三線人”追溯過往的步伐,因為那里有著他們以及上一輩人的青春歲月,有著他們成長的記憶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 園區還將部分老舊宿舍樓布置成展覽館,一張張老照片、一件件老物件,深深烙下了“三線人”的生活印記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此外,還通過收集部分老物件和展品,還原三線時期老一輩人的生活場景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 671廠舊址照片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 瞿宏倫 攝 在展覽館旁,一棟奇特的建筑物吸引了記者眼球,這棟建筑物內是一間沒有屋頂和房門的紅磚房,而外部則是一間巨大的玻璃房,玻璃房將紅磚房籠罩起來,形成了一個“房房”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 三線文化主題園運營部職員樊夢菲說,“房房”是“三線建設”時期的鍋爐房,因受損較為嚴重不易修復,為了保留最原始的三線文化記憶,改造升級成“房房”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 記者了解到,三線文化主題園將于2018年11月下旬開園試運營,將解決園區周邊100余人的就業問題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園區雖尚未正式開園,但已有一些游客慕名前來參觀和了解三線歷史文化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 “游走在園區,一隅一物都彰顯著‘三線文化’氣息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”來自昆明的游客李明說,很多三線建設舊址多數被棄之不顧,重新“上崗”的671舊址讓人仿佛回到了那段崢嶸歲月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 在李明看來,三線企業雖已成為歷史,但卻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,就是艱苦奮斗、無私奉獻的“三線建設”精神。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(完) |